2010/01/12

【案例分享】英國純真果汁公司 Innocent drinks

(本文引用自【聯合理財網:《策略行銷/純真 商機就在瓶子裡》
=====
還不就是果汁,為什麼有些公司賣得好?有些公司就賣不好?

看到今年才十歲的英國純真果汁公司(Innocent)受歡迎的程度,確實會讓人浮現這個疑問。每年歐洲11個國家的消費者,從口袋掏出1億英鎊買純真的果汁,他們投下的是什麼票?

根據今日管理雜誌(Management Today)專欄作家肯道爾的分析,純真果汁成功的要素有二:第一,公司找到一個簡單的產品點子,符合當下的消費大趨勢;第二,公司找到溝通這個產品的適合方法。

純真果汁從一開始便是在顧客的想法中誕生。瑞德(Richard Reed)、巴倫(Adam Balon)與萊特(Jon Wright)三位牛津大學的同學,1994年大學畢業之後分別從事行銷與企管顧問的工作。他們發現,現代人很難維持健康的生活型態,光以外食來講,要吃得健康並不容易。他們談起生產鮮果昔(smoothies)的點子,讓消費者隨手就能喝到健康,還要好喝。

開公司 由顧客票選

1998 年夏天,三個大男生決定付諸行動。他們花了 500 英鎊購買新鮮水果,製作沒有另外添加任何物質、沒有經過濃縮還原的全天然鮮果昔,然後到某個演唱會試賣。

他們在攤位前放了一個牌子:「我們應不應該辭掉工作來賣鮮果昔?」牌子下放了兩個大桶子,一個標示「應該」,另一個標示「不應該」,請現場買鮮果昔的顧客在喝完後以空瓶投票。結果當天演唱會結束時,「應該」的大桶子整個滿出來。

第二天他們全部辭掉工作,1999 年 4 月,純真果汁公司正式成立。開賣的第一天,公司總共賣出 24 瓶鮮果昔。如今除了鮮果昔,公司還賣柳橙汁、優格、水果泥條和水果盒。跟鮮果昔一樣,主打的都是它們有如從水果樹上直接摘下來,只是外面有個可愛圖樣的塑膠瓶。

去年 4 月,創辦人之一的瑞德跟公司的品牌經理吉曼(Dan Germain),合著出版《關於純真果汁的一本書》(A Book About Innocent)。瑞德在書中指出,公司應該要以一句一般人聽得懂的簡單話語,解釋公司的產品點子可以如何贏過對手。

Innocent drinks官網(via www.innocentdrinks.co.uk

在該公司的例子裡,純真果汁健康又美味的產品,是創辦人和員工自己會想買來喝,也會想要買給父母或小孩喝。任何一家飲料公司都可以賣果汁,但是並非每一家都能做到這樣的標準。

18個月 成功打入市場

去年 4 月在接受金融時報訪問時,瑞德表示:「公司 95% 的行銷策略就在瓶子裡。只要產品夠好,產品自己就可以賣自己。」他解釋,純真果汁成立的第一個禮拜,他們說服了倫敦 60 家的酒吧與咖啡店試賣公司的產品。後來其中的 45 家開始訂貨,證明公司產品夠多人要買。這也是為什麼,三個年輕人獨自創立的公司,在完全沒有打廣告的情況下(公司一直到 2003 年才開始打廣告),成立 18 個月打進大型超市、二年打進星巴克連鎖咖啡店。在高度競爭的市場,公司迅速地成功,吸引了大量的媒體注意。

純真果汁是消費者從沒聽過的品牌,價格又不算便宜,所以三位創辦人從一開始便認真尋找方法,讓產品本身吸引消費者想買來喝看看。於是鮮果昔的瓶身採全部透明,讓真果汁原來的紅紅綠綠吸引顧客,貼上公司卡通筆觸的簡單商標(一個像小臉的蘋果,加上天使頭上的光環,扣緊品牌名字),看過容易留下印象。






玩幽默 順便做公益

即使已有 1 億英鎊營收的規模,公司還是保持跟顧客有很多互動。公司造型可愛的箱型車(不是整個車箱被塑膠綠草覆蓋,就是化身為一頭乳牛),仍然四處在音樂活動現場巡迴,販售產品或進行新品試喝,跟顧客面對面接觸。

在幽默好玩之外,公司另有一貫良善的形象。2004 年純真果汁基金會成立,資金來自公司每年十分之一的利潤捐款。在公司的所有公益舉動中,每年年底的大編織(The Big Knit)要算是最著名的。2003 年開始,只要天氣變冷,公司就開始號召民眾用毛線編織小帽子寄到公司,公司將這些毛帽戴在產品的瓶蓋上。只要消費者買一瓶戴有毛帽的產品,公司就捐出 0.5 英鎊給冬季需要援助的老人。

募款至今累計超過 62 萬英鎊。歲末年終,當消費者走到商店內,貨架上這些五顏六色的毛帽果汁鐵定會讓他們多看一眼。他們對純真果汁的印象都會深一點、好一點。

去年 4 月,可口可樂花了 3,000 萬英鎊買下純真果汁一到二成股分,就像 2007 年純真果汁開始在麥當勞試賣時一樣,都被忠實粉絲批評,認為公司出賣自己的靈魂。

維持公司一向的風格,三位創辦人親自寫了一封公開信解釋,讓可口可樂入股是為了達到公司最初的目標:讓更多人吃到自然健康的東西,他們也親自回覆顧客寄到公司質疑的電子郵件。

從產品到企業文化,這三個大男生都保住了他們大學剛畢業時的純真。

【2010/01/04 經濟日報╱取材自元月號EMBA雜誌】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